上外新闻> 教学> 正文

英语学院李尚宏教授的一堂《英语戏剧实践》课

【教学实践】 2023-05-08 作者 / 来源 / 英语学院

语言切换
  • 李尚宏教授告诉我们,在这门课上,他把自己的角色定位成一位指挥(conductor) 【摄影 | SISU】

如何开展一场讨论课?如何启发学生开展批判性思考?如何让学生在发现中感受愉悦与提升?英语学院李尚宏教授的一堂精彩的《英语戏剧实践》课为我们提供了启发。

《英语戏剧实践》课程是一门针对英语学院二、三年级学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程。课程包括 7 个英语剧本,全英语教学,讨论式授课。4 月 26 日上午,笔者作为教学督导观摩了李尚宏教授的一堂讨论课,并就一些问题在课后与他进行了交流。

李尚宏教授本次授课内容为古希腊剧作家索福克里斯的名作《俄狄浦斯王》。课上以讨论为主,教师辅以适当讲解。学生提出形式多样的问题,而教师则以“苏格拉底式反诘法”的形式,提出一系列层层深入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发现和领悟,促使学生思考并解决理解该剧的难点问题,如神谕(oracle)、命运(fate)的本质是什么、俄狄浦斯悲剧的根源在哪里,等等。教师根据课堂讨论,融入相关知识,加深学生对希腊悲剧的理解,在更高层次上把握悲剧的要素。

李尚宏教授在前两次课上已经引导学生们进行了循序渐进的讨论,布置分组排练作品局部,并提出相关的思考题。他对于这门课的教学思路是尽可能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能动性,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协作性的学习,经过质疑、思辨和发现使学生的认识得到升华。因此,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上,他布置学生课前认真研读剧本,对作品的背景知识进行自主学习,之后进行分组开展角色朗读表演。通过自主学习,学生了解文学创作的文化动因,体验戏剧作品表达的情感。学生自主性学习与研究得以和课堂表演、讨论等教学活动有机结合,可谓相得益彰。

“苏格拉底式反诘法”是一种对话交流的方式,也是一种教学方法,适合比较复杂、思辨式的教学内容,尤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李尚宏教授在课堂上运用这种方法时,鼓励同学提出问题,然后根据提问追索出一系列的问题,由此激发学生的思考。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不断受到挑战、激发和鼓励,在思想碰撞中深入探索,并寻求答案。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一种动态的、双向的信息流。一方面,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流是开放的。学生的回答往往是多元的、甚至可能是互相对立的。另一方面,学生在回答一个问题的过程中,还会衍生出新的问题。这些都需要教师及时总结、提炼并推进讨论。在整个过程中,李尚宏教授需要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在提出一个又一个问题的同时,综合学生的反馈,引导学生的讨论方向,适时进行点拨,并最终启发学生自主发现。

在本堂课中,李尚宏教授根据同学们的提问,提出一系列的诘问,既提醒学生细究作品中意蕴丰富的细节,又引导他们把握主题和形式的整体性,并适时插入相关戏剧理论,使学生对“净化”“悲剧性缺陷”“悲剧的本质”等概念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对古希腊悲剧的情感功能和社会功能加深了理解,也最终对这部戏剧获得了自己的感悟。教师热情洋溢地追问,而学生则时而深思,时而流露出会心的笑容和兴奋的神情。整堂课的交流自由、热烈,不时闪现出思想的火花。

李尚宏教授告诉我们,在这门课上,他把自己的角色定位成一位指挥(conductor)。这个譬喻颇有深意。如果教师是指挥,那么课堂上的每一位学生都是演奏者,每个人都在输出属于自己的旋律。教师用心地聆听、捕捉学生们活跃大脑中的美妙音符,用技艺娴熟的指挥棒激发他们的创造力,而善思的同学们也在思维的流动、对话、碰撞中演奏出宏大的乐章,享受思辨与发现的快乐。

初审 / 编校 / 李楚涵 责任编辑 / SIS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