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深入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凝心聚力抓好全会精神的贯彻落实,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转化为推动学校转型发展的强大力量,2138acom太阳集团(中国)有限公司即日起开设“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书记笔谈”专栏,陆续推出二级党组织书记、教工支部书记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的心得体会。
服务国家战略 致力人才培养
推动国际传播高质高效发展
新闻传播学院党委书记 樊娟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新闻传播学院组织全体师生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对接国家战略需求,创新特色研究路径,在中国特色国际新闻传播理论基础研究、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持续探索,助力国家国际传播体系建设。
一是要发挥探索力,切实加强中国特色国际传播理论研究。持续打造国际传播学术研究平台,推动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传播理论研究,与媒体单位共建联建,探索在国际上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世界能听到、能听进去、能理解的中国声音的国际传播形式。探索国际传播特色教材建设,继续推出“国际新闻与数字传播”系列教材;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融入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全过程,充分挖掘思政教育元素,打造高质量新闻传播课程。持续推进“有组织、有主题”科研工作。建好《网络媒体与全球传播》国际学术期刊平台,发挥新时代下新媒体、多模态作品成果的科研激励作用;发挥学科带头人引领效应,通过科研团队、科研集群等方式,推动科学研究。
二是要形成集聚力,落实新闻传播学院服务国家战略。强化高水平教师团队建设,持续推进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夯实学科基础,拓展国际组织与全球传播学术人才建设。强化智库研究,服务国家与地方外宣工作。充分发挥中国国际舆情研究中心作用,有效探索“国际传播+”外宣型智库发展模式,扩大国际传播主体,积累国际传播案例,提高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承办高端国际会议,扩大学科影响力。继续举办“形象研究与全球传播”年会等高端国际研讨会,有力推动我国国际新闻传播教育和研究的国际化进程。
三是要提高指向力,致力国际传播专门人才培养。以“Z世代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基地”为支撑,拓展全场景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渠道。坚持国际传播实战育人模式,与主流媒体合作开展国际传播实践项目。融合政产学研资源和媒体矩阵,加强部校共建,与上海市外宣办、松江区融媒体中心等持续合作;与《中国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澎湃新闻》等合作开展国际传播实践项目。升级打造“多语种+国际传播”2.0版本,强化国际传播实践教学。通过学院特色品牌“媒体菁英训练营”、“西索新语•党建直播间”、中宣部、教育部联合支持的“国际新闻传播硕士研究生培养项目”等,将党的创新理论融入育人实践与学科建设中。落地智库育人模式。集合学院多语种国际新闻传播硕博研究生骨干团队,通过对舆情专报资料收集和撰写的培训,在实战中增强学生的政治觉悟和业务能力。
凝聚共识 协同发力
同奏全面深化改革强音
西方语系党委书记 施海倩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新时代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了科学擘画与战略部署,为我们绘制了一幅清晰的改革蓝图。蓝图已绘就,奋进正当时。
以博学慎思为基,凝聚共识
西方语系组织开展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着力增强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引领广大师生积极投身学校改革发展事业,指导师生党支部构建“谋”“学”“研”“践”多维体系,探索楼宇党建新模式,打造“专业特色助力课程思政”“非遗传承融入课堂教学”党建工作特色品牌。通过深学细悟全会精神,系党政领导班子和广大师生凝聚了不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思想共识。
以笃行实干为要,协同发力
在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基础上,践行全会精神重在惟实励新、敢作善为。西方语系绷紧行动之弦,同向发力奏响新时代强音。奏响人才培养强音,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推进“三全育人”,培育思想素质过硬、中外人文底蕴深厚、跨文化沟通和专业能力突出、创新创业能力强的“多语种+”卓越人才;提升教师课程思政胜任力,举办“三进”工作案例分享交流会、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坊、课程思政教材教学研讨活动,完成“理解当代中国”系列教材编写使用,与之配套的虚拟教研室入选教育部高教司专项支持项目;以教育家精神引领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开展师德师风集中学习教育系列活动,大力培养新时代“四有”好老师。奏响学术创新强音,坚持守正创新,深入推进各专业一流学科建设,不断优化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注重系统集成,践行“跨、通、融”发展理念,抓好专业协同、学科协同、科研协同、校际协同,加大交叉学科建设力度,完善区域国别研究专业学科体系,构建区域国别研究网络,着力提升学科整体水平和影响力;鼓励拓展学术研究方向,形成核心科研团队,努力拓展海外发表途径,为师生提供学术平台支撑,提升学术研究成果质量和有组织科研能力水平,促进学术成果转化。奏响社会服务强音,服务“国之大者”,对接国家战略,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拓展国际合作办学项目,加强以RAE-SISU联合研究中心为代表的各专业研究中心建设,助力提升学校的国际声誉和影响力;发挥外语专业优势,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组织师生广泛参与国际传播实践和社会实践、创新创业项目。
“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愈益明”,西方语系将以高度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知行合一、笃行致远,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发挥基层组织战斗力
以高质量机制建设
在外国语大学做好中文教育
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教工第一党支部书记 黄健秦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从体制机制上推动解决”。对于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教工党支部而言,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主要聚焦如何在外国语大学做好中文专业、提供优质中文服务,从三个维度不断加强机制建设,凝心聚力,走出一条党建赋能中文教育之路。
一、引领完善“雅集式”师生交流机制
我们充分认识到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积极担当责任与使命,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努力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持续建设“学而大讲堂”“青衿学术沙龙”系列品牌学术活动,并连续五年开设“虹语雅集”,由党员师生引领,搭建跨导师组的日常交流平台,围绕名家研读、案例写作、教学语法等专题,切实帮助青年师生提升学术研究能力,努力为扩大国际人文交流合作、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共同构建“跨通融”单位合作机制
做好教学支撑。承担全校中文通识课,新增“汉字与文化”“书法美学与鉴赏”等公选课。助力兄弟院系本科生打好中文基础,提升综合素养。不断加大对本科生大创项目的辅导,指导学生社团。加强科研合作。近年来多名党员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等奖项,科研项目申报亦成果卓著。多名党员发挥中文专业优势,积极参与校内与校际的重大科研攻关。加强社团联动。发挥汉语文化和汉字书法特长,积极与机关、工会、语博馆、社团联动,协助大学办好“国际中文日”,联合培养留学生志愿者,用中文讲好“上外故事”。提升大赛参与。参与“汉语桥”“毓秀杯”“强音杯”等中文比赛的评审或命题。两个教工支部密切配合,精心辅导留学生参赛,获“外教社杯”全国跨文化能力大赛未来中国通奖、跨文化先锋奖和全国总冠军。举办爱心暑托。支部连续举办中文书法爱心暑托班,服务教工子女,并辐射到兄弟院系和机关,为群众办实事。
三、推动构建“分领域”教研联盟机制
国际中文教育领域,持续加强课程和教材建设,积极探索与汉考国际、中文联盟、唐风汉语等企业在HSK研发、慕课微课、网络资源建设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汉语语法研究领域,连续主办“汉语副词研究学术研讨会”,在语法界有较强号召力,主编多套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大纲和参考书系。国际书法教学领域,持续深耕比较书法学,入选留基委“感知中国”微课程。与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书法教指委单位)开展合作调研,拟成立上海高校国际书法教师联盟,中书协领导寄语“期待在国际书法传播中打造上外特色”。中国文化和国情教学领域,“中国概况”课程荣获新文科慕课一等奖,多名党员参与国情与文化教材编修,撰写课程大纲,参与研发中文分级读物,成功承办第二届全国来华留学生中国国情教育学术研讨会。国家通用语教学领域,为云南、青海、新疆教师提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提升培训,构建长效支持与合作机制,助推边疆的中小学教育和语言文字事业。
相关阅读: